
07 8 月 專訪乳房重建、淋巴水腫國際權威鄭明輝教授
第Ⅰ部:大醫師
鄭明輝教授是乳房重建、淋巴水腫國際權威,他是全亞洲第一位榮獲美國顯微外科醫學會 Godina 獎的醫師,表彰他將最新的顯微乳房重建手術概念及技術引入亞洲。
他同時也是全球第一位建立淋巴水腫診斷分級標準並針對不同嚴重程度, 提供不同治療的醫師,他編撰的「淋巴水腫手術原則與實踐」英文教科書,是Amazon網路書店淋巴水腫手術類的長銷冠軍,並有第二版及西班牙語的翻譯版,指導全球整形外科醫師,如何執行相關手術來治療全球3億淋巴水腫病人。
2021年12月,史丹佛大學團隊從全球近 800 萬名科學家中,評選出全球排名前百分之二的頂尖科學家,鄭教授也雀屏入選 World’s Top 2% Scientists,他是世界外科醫師排名第 706 名;台灣外科醫師排名第三,前兩名皆已經是近80歲的醫師。
讀到這裡,你會如何定義鄭教授這個男人?
我以為,「大醫生」應該是再貼切不過的標籤。
命帶七殺掌官印
不過,鄭教授年輕時對未來毫無主張,於是,高二那年,爸媽請來命理師為兒子斷一斷前程。
「算命的說我『命帶七殺』,意思就是拿刀的,可以當將軍拿刀殺人,也可以拿刀救人,然後又帶了『官印』,所以我以後會當大官。」鄭教授說(笑)。
「那就當醫師吧。」父親給了方向,他便從原本的甲組改唸丙組,又重考一年,才擠進當年錄取率低於1%的醫學院。
1986年,醫學院六年級時,他進到長庚實習,他發現不論開藥或開刀,自己不懂的地方還很多。「萬一我開錯藥,病人吃了會不會怎樣?就算學長叫我開什麼藥,我依然感到害怕,會反覆查書以確認藥物的作用。」
實習醫師常要跟刀,他總想著這台刀我究竟懂多少?因此每次跟刀前,他會詳細複習解剖學,牢記手術部位所有血管、神經、肌肉的位置,以及適應症、手術步驟、術後照顧、用藥等等才安心。 充分完整的預習,讓他得以想像主治醫師的大腦,看懂手術進行到哪裡,「我每台刀都想像成是自己在開,我有辦法記得所有程序步驟嗎?我能不能開得比主治醫師更好?我就是靠這樣來訓練自己。」
走大科當大醫生
醫學院畢業後,因為在金門當兵而錯過林口長庚的招考,但他還是考上了台大復健科、國泰外科、馬偕外科、成大外科。
「台大復健科四年畢業後,我就可以去開業賺很多錢了。」爸爸聽了卻持反對意見:「你不要選復健科、 眼科、耳鼻喉科這種小科啦,你不要開業賺大錢,你要去走“大科”並當“大醫生”。」
鄭爸爸古道熱腸,有人上門請託,他向來義不容辭,同樣的,他也希望兒子可以幫助人,在大醫院裡當醫生能救很多人,賺多少錢不是最重要的。
受爸爸的影響,鄭教授第二年成功申請到林口長庚外科,並且從第一年住院醫師訓練起。
那時,很多外科的次專科向他招手,他猶豫著應該選最受尊敬的神經外科或心臟外科,還是長庚最有名的整形外科?
長庚整形外科名聞遐邇,是世界十大整外醫師訓練中心,既然爸爸希望他當大醫生,他決定在世界級的環境裡接受訓練,況且長庚整外不是只做美容,燒燙傷、顱顏、唇額裂、顯微重建都有,那都不算是小醫生。
赴美深造開腦洞
1998年,他升上林口長庚主治醫師,他的老師,中研院魏福全院士,安排他去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學習最新的顯微乳房重建手術,並叮囑他除了帶回最新的手術技術,務必再學組織工程,做基礎研究,醫術才會進步。「出國留學是為了學會捕魚的方法,而不是只補一條魚回來。所以我特別把心思放在如何做研究、如何寫專案、如何寫論文。」

由於鄭教授在出國前早已熟讀乳房重建相關論文,所以在短時間內便學會美國主流的「橫腹直肌皮瓣」乳房重建,這是使用病人自己的腹肌來填補缺損乳房的重建手術,但是,腹直肌被切掉就不會再長回來,造成永久的傷害。
因此,來自紐奧良的 Robert Allen 醫師所發明的「深下腹動脈穿通枝皮瓣DIEP Flap」,讓鄭教授驚為天人,因為Robert Allen是利用病人的下腹脂肪皮瓣來重建乳房,不需犠牲到腹直肌,後遺症少,成功率和病人滿意度都很高。「我認為這才是最該帶回台灣的技術,再困難也要學會,我一回國就向魏院士報告,一定要發展這個手術。」


1999年12月,鄭教授學成歸國,剛開始完全沒有病人要接受顯微乳房重建,他只好開始寫文章,投稿報紙或上廣播,靠一己之力向大眾推介美國最新的乳房重建手術。
幾個月後,總算出現一位來自高雄的病人,她拿著聯合報上的文章,詢問手術怎麼做?聽完鄭醫師解釋後又問,你做過多少例?
「目前一個都沒有。」他坦白回答病人,因為剛回國,所以手上還沒有病例。
但是,病人相信鄭教授,願意給他機會。
台灣成功的第一例
2000年3月22日深夜11點,長庚手術室傳來陣陣掌聲,台灣第一例深下腹動脈穿通枝皮瓣乳房重建手術成功。
「第一台刀大概做了 12 小時,因為只有我一個人知道怎麼 set up,比如病人姿勢怎麼擺?床該怎麼擺?消毒部位該涵蓋哪些?如何準備手術鋪單?住院醫師、護理師都沒開過這個刀,所以等於全部我自己來,由於沒有建立團隊默契,才開了這麼久,現在這個 DIEP Flap 只需要 5 個小時之內就可以完成。」
手術雖然成功,但病人還是很少,報社記者也以上次報導過了為由,拒絕再刊登相關訊息。剛好「大都會人壽」有意舉辦健康講座,邀他去全省演講,此時的鄭教授就像一名剛出道的歌手,不放過任何曝光機會,即使台下只有三五聽眾,他也認真講解,因為他打心底認同自己學來的功夫,絕對可以重建乳癌病人的身與心。
透過不斷地努力,鄭教授的乳房重建病人才慢慢增加起來。

沒想到,事業稍有起色,父親卻因心肌梗塞,被送進南部某醫院開心臟,開完之後人再沒醒來,彼此連說再見的機會都沒有。
鄭教授非常哀慟,此刻他不再是醫師,他從病人家屬的立場深刻體會到,失敗的手術不只天人永別,也傷了整個家庭。
父親對自己的人生,影響深遠,而這是爸爸最後一次,用生命引領兒子完成醫者最終的修煉,讓他從此發自內心替病人和病人的家屬著想,真正成為一個將心比心的大醫生。
亞洲首位榮獲GODINA獎
自 1999 年返台後,他仍固定每年回到德州向美國的老師報告過去一年的成績,「我就是回來被你們電的啊(笑),麻煩您指導我哪裡做不好,這個乳房重建做得漂不漂亮?技術有沒有進步?有沒有贏別人?」 一直到 2006 年累積了足夠病例,發表乳房重建的研究論文,才得到同儕肯定。
同一年,為表彰鄭教授把顯微手術的乳房重建帶進亞洲,美國顯微重建外科醫學會頒給他 Godina 獎, 該醫學會每年從全球選出一位對顯微外科有卓越貢獻的年輕醫師予以表揚,日本、韓國、大陸從來沒有人得過,鄭教授成了全亞洲第一位獲此殊榮的醫師。




鄭教授去拜訪了 13 個世界有名的醫院,進行演講、交流並學習;鄭教授明明是去教學,但卻抱著取經的心態,為此,他還特地攜帶了小水瓶,每到一個國家,都會請主辦方將當地的水注入瓶中,帶回台灣,這個儀式象徵了「我來此向你取經」。
台灣既然為亞洲乳房重建新技術的領頭羊,他責無旁貸於 2009 年創立了「亞洲乳房整形重建醫學會」, 第一次大會在台灣舉辦,他毫不藏私的將技術分享給日本、韓國、大陸、新加坡、印尼的醫師,他認為科學不該故步自封,當你大方分享研究成果,對方也會回饋觀點,如此年復一年切磋交流,精進彼此。
創立乳房重建協會
然而,執行乳房重建在整個亞洲都很困難,首先是因為健保不給付,二來是大男人主義作祟,病灶切掉,妳能活著就好了,幹嘛還要重建乳房?
「但乳房是女生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且現在存活率很高,在漫長的時間裡,妳每天洗澡照鏡子,都籠罩在打擊中,就算內心再堅強也難免失落。醫師以為幫病人切除了腫瘤,她就會重生,可實際上,她活得並不快樂。」
他有一位病患羅阿姨,切除乳癌後,不敢出門也不去上班了,幾乎得了憂鬱症。「後來她看到報紙,堅持要來找我做重建,她當年 65 歲,已經 17 年沒有乳房,現在她 85 歲啦,所以已經 20 年過去了。」鄭教授以憐惜女性與推廣正確觀念的初心,籌劃著是不是可以組織一個病友支持團體,來幫忙更多其他人,於是在 2002 年與羅阿姨一起創立了「台灣乳房重建協會」。
在管理上,鄭教授曾擔任林口長庚醫院院長、副院長。走出院外,他則帶領患者創立台灣乳房重建協會,不只是病友關懷團體,也募集乳房重建補助款,為經濟困窘的病人奔走,創會 20 年來,致力推動將乳房重建手術納入健保補助。

乳房重建不只重建外觀,其實是重建妳自己。政府鼓勵早期篩檢,早期治療,但問題在於病人就是害怕乳房被切除,才延遲就醫,因此而導致無力回天的憾事太多了,所以,協會才大聲向癌友呼籲乳房重建的重要性,妳不要害怕切除乳房,因為現在有很好的技術,可以幫妳重建到幾近相似的乳房,妳也可以跟羅阿姨一樣,重建自己,再次活出亮麗的人生。
第Ⅱ部:台灣之光
整外醫師的某些觀念和一般外科醫師不一樣,他們不只治療,更希望病人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因此,當鄭教授其中幾位重建病人,並沒有他想像中來的快樂時,他才發現她們有上肢淋巴水腫的問題。
淋巴水腫常見於乳癌及婦癌症患者,這必須靠淋巴結移植來解決。
他根據前人的研究與經驗,鄭教授發現移植淋巴結到腋下,只能改善部分上臂的淋巴引流功能。鄭教授發揮創意,率先將淋巴結改種在手腕上,經觀察後發現效果很好,所以便開始發展新式「遠端淋巴結皮瓣移植術distal recipient site」來治療淋巴水腫患肢,「經由這樣的改良,我慢慢瞭解淋巴結治療淋巴水腫的效果,以及它的適應症,好處和壞處等等。」 當鄭教授採用創新的手術,累積了相當的案例之後,他開始在國外期刊發表論文。
2009 年,鄭教授在一本指標性的國際醫學雜誌(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上,向全球證實他的手術概念確實可以有效治療淋巴水腫。




於此同時,他也看見很多醫師只用同一招治療所有病人,這促使鄭教授透過研究訂出診斷分級,為病患提供適當正確的治療方式,他認為,醫師可不能靠一招半式闖江湖。
「2016 年,我把淋巴水腫的診斷Cheng’s Lymphedema Grading,根據兩手臂圍相差程度、淋巴管攝影檢查結果等,依嚴重程度分成 4 期,按期別有不同的臨床處置方式。」
2018年,他將淋巴攝影(Lymphoscintigraphy)科學地分級,並且命名為Taiwan Lymphoscintigraphy Staging發表在外科最好的國際期刊(Annals of Surgery)上。
之後,鄭教授又陸續發表多篇如何改善病人生活品質問題的研究論文,包括後遺症是什麼,該如何處理等等。
密西根大學醫學院客座教授
鄭教授的學術地位,讓他不管前往韓國最大的三星醫院、日本整形外科醫學會 50 周年慶或歐洲、美國各地演講時,都被當成偶像,醫師們搶著與他合影,韓國後輩甚至以最崇高的禮儀向他敬酒。
密西根大學醫學院則特別聘請他擔任客座教授,該醫學院在美國排名前十大,但卻沒有像他這樣一位從口腔癌頭頸部重建、顱內血管搭橋、乳房重建甚至是淋巴水腫都訓練得如此紮實的醫師,密西根大學相信鄭教授可以帶來創新的理念,幫助他們的醫師成長。


他的客座教授資格不只能在台上講學,院方特別致贈他一件密西根大學專屬的醫師袍,全台灣只有鄭教授擁有這件白大掛。
全球第一個淋巴水腫治療中心
2014年鄭教授成立全球第一個淋巴水腫治療中心,他領軍的團隊以「顯微淋巴結皮瓣移植手術」揚名海內外,治療上肢與下肢淋巴水腫,手術成功率高達 98%以上,目前已成功完成五百多例。
鄭教授談起一位淋巴水腫病人,她已在其他醫院動過 40 幾次手術,其中不少名醫都無能為力,最後才找到鄭教授。
等手術完成之後,某次她穿了一件款式復古,一看就是二、三十年前流行的衣服來回診,她告訴鄭教授,她一直把這件衣服掛在衣櫥外,她非常感謝鄭教授團隊,讓自己腫脹的手臂終於得以套進她最漂亮的衣服裡。
病人歷經 40 幾次手術,最後藉由最鍾愛的衣服傳遞出渴望回到從前的心情,令人鼻酸,也讓我更欽佩鄭教授這位大醫師。
鄭教授初進林口長庚時,只是一個普通醫師 (Regular doctor),但經過訓練加上努力,他變成一個開刀技術精湛,手很巧的外科醫師 (Hand surgeon);赴美期間,他學會了透過科學研究的方法來改良自己的醫術後,進階為有智慧的外科醫師 (Brain surgeon) ,不只會用手而已,還會用頭腦去想去改善;歷經喪父之痛,他更能體會患者罹病的痛苦,幫他解除痛苦,並顧及家人的心情,變成充滿同理心的感性良醫 (Heart surgeon)」


綜觀鄭教授的醫師生涯,從擔任實習醫師時,跟刀前一定完整複習解剖學,查遍藥典才敢給藥,即可看出他對生命的嚴謹與責任感。
直到今天,只要他在台灣,每週除了禮拜天,其他日子依舊每天查房,連元旦、過年都不休息,鄭教授的敬業,彷彿一位重然諾的誠信商人,全心全意對每個病患負責,他的言教、身教是住院醫師和外國研究員最具體的學習榜樣,也難怪有83位國際病人來台找他動手術,800多位外國學生向他學習。
最特別的是,其中一位學生是 Robert Allen 的兒子 Robert Allen Jr.,恩師把兒子送给得意門生鄭教授教授指導,成就一段師生三代美好的緣分與醫學傳承。
衷心期盼每位醫學生都能習得他的醫術以及最可貴的醫德,一想到這裡,我胸中升起一股驕傲感,鄭明輝教授讓台灣最美的風景,藉由他的學生,散播給全球病人一扇希望之窗。
鄭明輝教授個人資歷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整形外科系 教授
亞洲乳房整形重建學會理事長
台灣乳房重建協會創辦人及現任理事長
Member-at-large, World Society for Reconstructive Microsurgery (WSRM)
Visiting Professor in 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 University of Michigan, Detroit, August 2018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院長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副院長
廈門長庚醫院執行董事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顯微重建整形外科主任
美國安德森癌症中心研究員
長庚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畢業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文字/主圖:夏金剛

大清鑲黃旗嫡系血統
這一世為文字佈施者
目前以故事行銷為業
|本文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