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7 月 她在懷孕期間痛失寶寶,卻努力尋回自我,找出更有價值的人生
佳琪懷孕11周時,寶寶出了狀況。
那天是2020年8月10號,只見醫師做產檢時,嘴裡念念有詞,接著他對佳琪夫妻說:
「我不能再幫你們產檢了,我得把妳轉去教學醫院。」
隔天一早,佳琪便帶著轉診單前往大醫院掛號。
她很幸運,遇上看診超過30年的曾振志醫師,他對佳琪說的第一句話就洋溢出人味:
「媽媽,妳還好嗎?」
再簡單不過的問候,烘暖了她的心,因為過去產檢,醫師關心寶寶的程度永遠高於媽媽,「可是孩子明明住在我身體裡,你好歹要管我一下吧(笑)?」
醫師向他們解釋,寶寶目前的狀況可能來自兩個原因:
第一個是因為周數很小,淋巴系統可能還沒發展好;
第二個可能真的是染色體有問題,不過這得等寶寶長到16周,抽羊水之後才有辦法確定。
醫師建議兩個禮拜之後再來回診。
「我會盡量保持心情平靜,並持續祝福我的寶寶。」佳琪回答。

兩周後,狀況持平,沒有惡化,唯有耐心等待抽羊水的那一天到來。
17週,抽完羊水後一周,佳琪睡醒午覺時,身體雖無不適,但褲子上面都是血,她趕緊換了乾淨衣裳,打電話告知老公,開車趕赴醫院。
佳琪被安排住進一個類似待產室的房間,展開一系列檢查。
所幸,寶寶的活動力並沒有下降,醫師建議留院觀察兩天,若到第二天下午沒有異狀的話,就可以出院回家了。
第二天檢查完,夫妻倆很開心,馬上用Uber Eats叫了甜點在病房裡慶祝,沒想到才吃沒幾口,主治醫師突然帶著一群住院醫師衝進來:「那個媽媽…妳的羊膜穿刺報告提早出來了,檢驗報告是唐氏症。」
醫師讓他們夫妻獨處,商量下一步怎麼做。
其實,他倆早已討論過此事,倘若寶寶有重大殘疾或者必須終生照顧,他們就無法承擔這個小生命的降臨。
「既然我們都在醫院了,就今天把他送走好了。」老公說。

醫師得悉他們的決定後,請護理師給了佳琪一顆停止寶寶心跳的口服藥。
他們給寶寶取了個綽號叫「龍包 」, 他現在150公克,差不多有手掌心那麼大了。佳琪看著心中的藥丸,遲遲吞不下去,
她選擇先告訴家人,寶寶是唐氏症,所以我們現在要送走他,不然他活在世上太辛苦了,並問媽媽想不想跟龍包說再見?
佳琪打開擴音,把手機放在肚子上,媽媽傳來溫柔的語氣:「我是奶奶啊,你要跟著菩薩走好喔,下次投胎要找一個健康的身體,我們永遠都不會忘記你的。」
佳琪知道寶寶是唐氏症時已哭過,現在聽到奶奶的告別又大哭一場,她忍不住在心中埋怨老天爺,為什麼要出那麼大的課題?
吞下藥丸後,還要在媽媽的陰道口塞進一顆子宮塞劑,每6小時塞一次,好刺激子宮運作,讓寶寶可以順利生出。
在塞入第3顆之前,一位護理師走進來問佳琪:
「寶寶出來的時候,妳想要跟祂見一面嗎?」
妳想見寶寶一面嗎?
佳琪楞住了,她想到寶寶一定很多地方還沒長好,所以祂可能不像一般正常嬰兒的樣態。
「這對我來說有點困難,我要想一下。」老公建議她不要看,以免留下永難抹滅的印象。
「可是,如果我現在不敢面對,萬一哪天我後悔,不就再也看不到了?」
夫妻討論老半天也沒結果,索性先把問題擱著。
兩個小時後,佳琪開始感到肚子痛,她觀察病房的掛鐘,發現陣痛間隔的時間漸漸縮短,她告訴老公,有一股要生的感覺。
在陣痛開始前,那位護理師又對佳琪說:「媽媽,我鼓勵妳面對這件事。我是從加護病房轉到婦產科,我每天都在送走小孩,從很小的周數到30幾周,甚至已經完整發展成一個人類,都還是有發生不幸、胎兒心跳停止的風險。我看過很多媽媽,因為沒有好好面對這個生命創傷,導致後來很難再懷孕。」
這位護理師非常體貼:「國外在『悲傷後的陪伴』做得很好,我有學習到一些知識,雖然寶寶很小,我還是可以幫妳蓋上祂的手印跟腳印,這些印記可以療癒妳的心。」
終於,佳琪同意跟龍包見面。

過沒多久,陣痛完,羊水破了,她被推進開刀房,大概十幾分鐘,寶寶就生出來了。
不料,當佳琪還在繼續生胎盤時,發生一段讓人不舒服的插曲。
一位她不認識的資深老醫師,面對一群住院醫師說,你們過來看,唐氏症的特徵就是…
雖然醫師的位置有點距離,但他的大嗓門讓每一個字都清清楚楚的刺進了媽媽的耳膜。
「我聽到的時候心都碎了,你在生母的面前直接教學,把我的寶寶當成一個無足輕重的案例,真的太殘忍了,就算我可以理解院方的立場,但你當醫師總該有點同理心吧,你至少該走過來跟我說:『媽媽,我很抱歉妳遇到這樣的事情,可是因為我們是教學醫院,所以等一下我會跟學生講解有關唐氏症胎兒的特徵,希望妳不要介意。』」
謝謝祢
來當我們的孩子
等佳琪生出胎盤,就先被推回待產室了。
護理師稍微幫寶寶整理一下,放在不銹鋼推車的台面上,再用一塊綠色的手術布把祂蓋起來,推至病床旁邊後,她們就先行離開,給夫妻和孩子獨處的時光。
「因為我剛生產完,不能起身,所以是老公把布掀開,他輕輕碰碰祂的手跟祂的腳,謝謝祂來當我們的孩子。」
當時佳琪刻意疏離自己,她不想要感覺內心有什麼感覺,她怕悲傷一旦宣洩出來,往後的日子不知道會怎樣,「當時我整個人維持一種很冷漠的態度。」
那一天是2020年9月3日。
她的悲傷,過了半年才獲得釋放。

那時,朋友推薦她去上一門自我探索課,認為可以幫她走出哀痛。
情緒徹底抒發的那一刻,是發生在冥想練習的時候。
療傷之旅
老師通常會放音樂,協助學員進入冥想狀態,沒想到,前奏旋律一出,她就止不住的瘋狂大哭。
十幾年前,她的青梅竹馬因感冒而猝死,在告別式現場,背景音樂重複播放張韶涵的「隱形的翅膀」,從那天之後,她再也不敢聽這首歌。
偏偏此刻,老師又播放起這首歌,她忽然覺得自己的人生必須不斷面對熟悉的人逝去,聽著音樂,她想起寶寶、青梅竹馬以及近5年離開的親人們。
她領悟到,來上這門課是早就安排好的,世上沒有偶然,全都隨著隱形的翅膀揮動而起舞。
老師看著啜泣的她:「妳怎麼沒有想過祂們正在天上看著妳,想念祂們的時候妳就可以想念啊,妳可以用課堂上學到的方法,邀請祂們的靈魂過來講講話,述說妳的思念。」
「聽老師這麼說,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妳是准許想念寶寶或過世的親友。因為,寶寶的事發生後,家人之間從沒正面談過,我爸媽表現的非常理智,甚至不太希望我再談論這些事。」她又想起:「當年青梅竹馬猝逝的消息還上了新聞,媒體照三餐播,爸媽不准我看電視,所以有很長的時間我會躲在房裡哭,我媽每次開門看到我在哭,就會無奈的問我,妳到底要哭到什麼時候?」
從那時起,佳琪告訴自己不要在他人面前哭泣,曝露脆弱。
但上完課之後,佳琪才真的學會其實不用對抗哀傷這個情緒,妳可以盡情哭泣,也可以思念過世的小孩和朋友。
同時,她也體會到父母愛她的心意,他們試圖用理智的方式保護我,希望我能遠離悲傷的事件,從痛苦中抽離出來,就像我愛自己的孩子一樣,不希望他受到任何傷害。
我對老公充滿恨意
隔年,她跟老公仍然很積極地想再懷孕。
5月疫情來襲,人心都被悶在家裏,佳琪發現滿腦子只有「我想當媽媽」這一個念頭,可惜始終不成功,屢戰屢敗讓她落入低潮,她覺得除了當媽媽之外,其他角色都毫無價值可言。
她知道自己不對了,那種低落感帶她重回26歲,第一次罹患憂鬱症的黑洞裡。
幸好,擁有應用心理學學位的她,懂得主動尋求支持,於是她約了諮商老師,透過視訊的方式聊天。
在細密的自我挖掘中,她終於釐清不能順利受孕的心結,繫在丈夫身上。
「我氣他整個過程都很冷靜,沒有流半滴眼淚,一如往常的上班,這不是我們兩個人的事嗎?怎麼只有我一個人痛苦?」
有一回夫妻聊開了,佳琪問老公真正的感覺是什麼?
老公說發生了,就只能面對啊。
那你難過嗎?
當然,可是我的難過已經在那個當下就結束了。
佳琪又問,那為什麼我的難過都還沒結束?
老公對她說,因為妳不想讓自己走出來。(佳琪想揍老公…但心裡某個角落覺得老公說的是對的 )

悲傷的情緒可以宣洩,但失去寶寶的傷痕,可不像一杯潑進沙漠裡的水,會消失的無影無蹤。
「當我發現心裡竟然對先生存有恨意,也就是承認了這個情緒之後,我發現,失去寶寶的傷口開始有光透進來,好像慢慢在癒合。另一方面,我透過自己的專業,包括心理學、靈性對話以及一些工具,協助了一對夫妻敞開心防、願意理解彼此,看著他們關係靠近,我覺得,哇,就算我還不是一個媽媽,也依然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頓時,佳琪懂了:「我要學習的應該是先好好的愛自己,而不是急著當一個媽媽。你要先無條件的愛自己、寬恕自己、包容自己,你才有能力無條件的去愛你的孩子。」
回顧這一年,佳琪覺得幸運,她擁有很多資源支持她走過這條路,她知道很多經歷相同創傷的媽媽,沒有出口可以傾洩,不要講、不許討論,反正高齡產婦遇到染色體異常,都是媽媽一個人的錯。
台灣社會處理心理健康的態度比較隱晦,將其視為一件羞恥的事,所以大部分人心裡受挫或內心狀態失衡的時候,是不太敢跟別人談的。

台灣的醫療水準,雖然聞名全球,但對於生命的關懷,似乎還有進步的空間。
佳琪自願將寶寶貢獻給院方做唐氏症的教學研究,但她在月子中心時才知道,台灣規定20周以內的寶寶會被當成醫療廢棄物丟掉,超過20周,醫院才會通報葬儀社的人把寶寶收走。
「我覺得這真是一件非常crazy又不尊重生命的行為!」
佳琪覺得台灣應該是個溫暖的國家,不妨學學英國,有專門機構與醫院連線,遇到類似案例,醫院會進行通報,機構便立刻派人來陪伴媽媽,一起度過顛簸的旅程。
父母也有機會把想給孩子的物品,裝在一個盒子裡,為祂舉辦一場葬禮,讓媽媽走完療傷的儀式,或可種一株小樹,當想念祂的時候,便可去看看祂,跟祂說說話,媽媽的悲傷會比較容易被治癒。
現在,佳琪自覺已走出了90%,我問她:「妳還想當媽媽嗎?」。
「想啊,不過一切隨緣。」佳琪給了我一個從容的微笑。
祝福你們~
延伸閱讀
文字:夏金剛

大清鑲黃旗嫡系血統
這一世為文字佈施者
目前以故事行銷為業
|本文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圖:jillwellingto, ELG21, 7760815, CleverPix, despoticlick, jplenio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