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25年,她終於從房東手中接過鑰匙,在陽明山開了Cine Café

1990年秋,蕭繡敏上大學的第一天,不禁被沿路的景致給驚呆了。

如茵綠草上,有獨幢洋房,白色圍籬,參天大樹下兩名金髮碧眼的小姊弟,在寬闊的院子裡盪鞦韆。

繡敏不敢相信台灣有這樣一片西化的社區,剎那間,她有種置身好萊塢電影場景裡的錯覺。

不過,她也只能隔著籬笆遐想,因為社區可不准台灣人進出。

這道禁令,早在1951年社區剛落成時,就已立下。

1950年,韓戰爆發,大量美軍進駐台灣協防。

美軍顧問團規劃小組和國府人員,搭乘直昇機在台北上空選地,最終相中了陽明山山仔后和天母兩塊地,興建美軍宿舍,以解決在台美軍及其眷屬的居住問題。

宿舍從建物設計到社區規劃,全由美方主導,工法遵照美國人的藍圖,某些建材甚至由本土運來,為了一解將士們的思鄉之苦,幾乎從某一州挪了整片住宅區過來。

1950年代的台灣人,煮飯用灶,在茅房如廁,哪個見過新式廚房和沖水馬桶?

於是,泥作水電的師傅們,紛紛來此見習,在邊學邊做中,造就出台灣現代化建築的第一批推手。

隨著台美在1978年斷交,美軍撤退,山仔后這217幢宿舍,也日漸傾頹。

不過,即便腐朽,卻風韻猶存,繡敏與它相遇時,依然驚為天人。

接下來,時間從1990快轉到2015年。

在偶然的機會下,她得知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有意活化古蹟,推出「老房子文化運動」,陽明山美軍宿舍群被設定為文化景觀標的物之一。

在冷霧細雨中度過四年光陰,每位文化大學生對於山仔后多有著自己的「山居歲月」或「湖濱散記」,這份情懷使她立刻上山勘地,並以門口有一株漂亮大樹的「長春街12號」為標的,和幾位校友將夢想寫成實際的咖啡廳營運企劃案。

沒想到,毫無經驗的她,竟雀屏入選了。

交屋當天,陽光普照,她從文化局手中接過鑰匙的那一刻,心情十分激動,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不可能的事。

整整25年,她終於從牆外走進了院內,成為新的主人。

殊不知,這只是災難的開始…

當時整片社區荒煙蔓草,入夜後就疾風鬼鳴,宅子整面窗都破了,三塊鐵皮蓋在上面,電線也被偷光,院中雜草及腰,除完草才找到了水電錶。

原本財團想整片蒐購,剷平蓋豪宅,經過文史工作者抗議才得以保留。

既屬文化景觀,得標業主都不能做太大翻修,外觀要保留原樣,但可在內部注入新生命。

就像日本的合掌村,屋子外型不變,但每家內裝各異其趣。

主要設計均需跟文化局溝通,亞尼克重漆外牆的磚,被文化局認定色彩不符歷史,但又沒人找得到以前建築的風貌,幾經協商,得出以「不更動最後住戶的設計」為共識進行整修。

繡敏希望充分引進陽明山的風與光,出國考察後,看到一種藉由力學槓桿原理的落地窗,製作了二款才成功。

既要復刻美國人的家,自然以美式風格為主軸,裝潢保留了壁爐,家具也以溫馨懷舊為主,並裸露出饒富西方趣味的原始天花板。

戲劇系影劇組畢業的繡敏,在室內各角落以電影海報、唱片、底片、錄影帶點綴,空間像是一座大舞台,又有後台道具間獨有的凌亂,因此命名為「戲咖啡Cine Café」也只是剛剛好。

繡敏與同系學姊,一起裝潢、添購家具、設計菜單,與其說是一間咖啡廳,不如說是一群戲劇系學生致青春的畢業製作。

也因此,繡敏更希望把咖啡廳經營成展演空間,提供藝術家、表演團體一個演出的舞台。

她曾邀請在國家劇院唱過歌劇的聲樂家來表演,但他略顯不自在,因為平時在舞台上演出,根本看不到觀眾的臉,聲樂家不習慣距離大家這麼近獻唱,互動十分有趣。

屋主回來了

有一天,忽然有個美國人衝進來,興奮的用中文說:「我18年前住在這裡。」

他的小孩在這裡學會走路,等於在台灣踏出人生的第一步,所以對這宅子很有感覺。

這名美國人曾是美國在台協會文化新聞組組長,中文名字「周書龍」,他也把兒子幼時在這個家中拍的照片,送給了繡敏,目前掛在咖啡廳牆上。後來兒子安德魯來台時,也專程前往繡敏的咖啡廳懷舊。>>>周書龍在Cine Café影片

繡敏是我的同班同學,來到戲咖啡,彷彿重返1990年文化大學戲劇系,親切又想念,那種心情,或許就跟周書龍一樣吧…

現在,繡敏熱情邀請每位路過的朋友,走進她戲夢一般的人生。

歡迎來到戲咖啡Cine Café。

女主人:蕭繡敏

延伸閱讀

文字/攝影:夏金剛

壹顆好心創辦人

大清鑲黃旗嫡系血統

這一世為文字佈施者

目前以故事行銷為業

本文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Tag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