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 1 月 整外專科黃嫆茹醫師在乳房重建和婦癌治療上看見達文西手術的優勢
採訪黃嫆茹,好似同時收看「大愛電視」和「Discovery」。
一個頻道彰顯溫暖,另一邊暢談尖端醫療科技。
「改善病人生活品質」以及「很有趣」是她最常掛在嘴邊的兩句話。
第一句帶出她的同理心,那是醫者初衷,也是整形外科對人類的貢獻。
而當她談到疾病和手術的複雜性時,總會不經意說出很有趣,顯見她熱愛向醫學極限下戰帖。
黃嫆茹專長於乳房重建與婦癌治療,雖不在抗癌第一線,卻是左右患者未來生活品質的要角。
當乳房外科醫師決定了乳癌的切除方式之後,便將患者轉給整形外科醫師評估,黃嫆茹則根據病人條件,提供乳房重建手術的詳細建議。

面對病患時,她都會自問:「如果今天換做自己被切除單側乳房,我能接受兩邊大小有差異嗎?」
當然不能!
所以才要做乳房重建,那對於患者日後的情緒、自信、穿衣、社交、生活品質都影響深遠。
她的患者以專業人士居多,年紀分佈在三十幾至四十幾歲為主。
年輕罹癌教人難以承受且驚惶失措,因此,她的門診兼具心理相談室的功能。
病患情緒脆弱低落,有人事業婚姻剛起步,有人準備懷孕或孕中,也有的孩子尚在襁褓中,癌症一巴掌打翻了她們的人生與夢想,不少患者才坐下就開始掉淚,病人通常在診間30分鐘、一小時都走不出來,不只安撫情緒,也有太多問題需要解答。
看患者難過自己也跟著心疼,她總是想方設法的鼓勵她們,即使失去乳房,妳依然是獨一無二跟最有價值的女人。
「為什麼整形外科醫師想做到盡善盡美,就是為了讓患者感覺不到這個Lost。」
於是,重建醫師們一代一代接棒,新生代醫師懷抱著對前輩指導的謝意,不斷創新技術,無限延伸,讓傷口更小更隱密,並大膽挑戰以前不敢動的手術。
達文西乳房顯微手術重建
「看清楚、切乾淨」是癌症手術的最高原則,為了讓執刀醫師看清楚,以前切口會開得很大,但隨著「內視鏡」的發明,使得手術切口縮小,醫師透過放大的影像,切除腫瘤更精準,病患的恢復期也減短。
「達文西機械手臂」可說是進階版的內視鏡,乃目前最先進的微創手術系統,切口不但比內視鏡更小,外科醫師藉由放大10倍的高解析立體影像以及靈活的手腕器械來摘除腫瘤,彷彿把醫師縮小10倍後,傳送進病人乳房深處,親自用雙手剝離病灶。

切乾淨之後,若患者要做立即性乳房重建,就換黃嫆茹接手,她會採用義乳或是「深下腹動脈穿通枝皮瓣」手術,「深下腹動脈穿通枝皮瓣」取出病人下腹部的脂肪皮瓣組織,從相同的切口擺入,再經由顯微手術,接合脂肪與胸部的血管,並雕塑出和對側形狀相似的乳房。



「手術切口那麼小,執行顯微手術、縫合血管時非常困難,要把皮瓣從很小的切口塞入與塑形也是一大挑戰。」
然而,當嚴峻的考驗一一被征服,團隊從經驗中慢慢培育出穩定的技術,繼而發展出安全獨特的手術SOP。
令人驕傲的是,全球的第一跟第二篇達文西乳房切除加顯微手術重建論文,正是由台灣的黃嫆茹和她的好夥伴乳房外科郭玟伶醫師所發表。
「可是,植入果凍矽膠義乳不是更簡單嗎?」
「義乳的確是做隆乳手術很好的方式,更是取代缺損乳房的好材料,但它仍有些許極限。」黃嫆茹說。

義乳的優點在於取代了自體組織手術的困難與時間,缺點則是無法按照病患身形量身打造,難免出現不對稱的瑕疵。
深下腹動脈穿通支皮瓣是自己的皮瓣、脂肪,所以做起來的樣子非常自然。將女性不喜歡的小腹挪用來重建胸部,更是一舉兩得。
再者,女人從30歲到60歲,乳房會一直變化,但義乳卻永遠固定在那兒,如果是用肚子的脂肪重建就不同了,它會跟著妳的身材、年紀走,妳胖它胖,妳瘦它瘦,該下垂時下垂,而且沒有異物感的顧慮,是很不一樣的。
黃嫆茹打開筆電,秀出十數張案例照片,老實說,我根本分辨不出那一邊是重建的。
不過,就算外觀做到了渾然天成,但乳房本身卻是無感或麻木的,因為挖空乳腺組織的同時,感覺神經也一併被切斷了。
當皮膚沒有知覺,等同失去一層保護機制,在冬天時,容易發生胸部被暖暖包燙傷或被暖爐烤傷而不自知的傷害。

「不只重建外觀,我們還要重建感覺。」
她和整形外科神經重建醫師張乃仁醫師聯手,先找出被切斷的感覺神經的斷端,然後額外剝離一段可犧牲的肋間神經,把它延長,順著皮下,繞過一部分的重建乳房,縫到乳頭的皮下,六個月後,感覺就會一步一步的慢慢恢復。
美國整形外科研究學會最佳研究獎得主
「我們從外觀檢查,第一個是看她有沒有辦法講出,我們正在摸她乳房的哪裡?第二個是她可以感受到多少重量?目前追蹤時間夠長的患者,已經可以感受到蠻輕微的觸覺,不敢說跟對側一樣,但是挺接近的。」
如果有辦法讓本來96分的東西變成97分、98分,哪怕1分之差,都值得努力。
為了解決乳癌和婦癌患者常見的困擾, 2015年她前往美國進修,鑽研淋巴水腫的領域。





而她在小鼠身上做的實驗,證明了被移植的淋巴結仍具有免疫功能,這項研究成果前無古人,讓她榮獲2016年美國整形外科研究學會的「最佳研究獎」以及美國整形外科的「最佳論文獎」。
2017年,黃嫆茹因長年對婦女癌症醫學的創新與貢獻,獲表揚為第24屆台灣十大傑出青年。
一心助患者找回自信
做研究固然有趣,但她更愛看病開刀,「因為妳幫患者做了什麼事情之後,就解決了她的問題。我認為那是醫生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成就感的來源。」
今天,一提到整形外科,人們會直接聯想到美容手術,但實際上,仍有一群像黃嫆茹的醫師,為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而奮戰,為了追求1分的進步而努力,他們從國外帶回世界最先進的技術,讓台灣的醫療水平與歐美並駕齊驅,提供國人高品質的治療,同時孜孜不倦的將知識傳承下去。

曾有患者對她說,如果妳幫我隆乳,我大概很快就會忘了妳,但是妳幫我重建乳房,我會一輩子記得妳。
黃嫆茹和患者之間,存在一種革命情感,她們攜手走過一段浴火重生的陡坡,即使隔了五年、十年,仍有病患來院中探望她,或抱著小孩來聊天。
「有時候,罹癌是一個改變病人生活型態的契機,因此,我的目標不是幫她回到從前,我比較期待讓她感覺不到自己的缺損,有自信的回復到她的生活,那才是我最大的成就感。」
妳有乳房重建的選項
可惜在台灣,乳癌切除患者做乳房重建的比例不到一成,有些病患甚至根本沒聽過乳房重建。
「我們真的很希望每一個乳房外科醫師都能告知乳癌患者,妳還有重建這個選項,再幫她掛個號,一個簡單的動作,也許就改變了她往後的人生。」
除了靠醫師端的支持,更需要家人的支持。
很多不敢重建的患者,是因為家裡反對,妳都已經開完刀了,病也治好了,沒有就沒有,有什麼關係。
「問題是,她就是有關係啊,不然為什麼要做?」
最後,黃嫆茹大聲呼籲:「乳癌姊妹們,記得讓整形外科醫師評估一下,我們有好多方式還原妳失去的乳房,給準備治療或已經度過治療難關的自己一個新的機會吧!」
本文照片、圖片由黃嫆茹醫師提供

黃嫆茹醫師個人資歷

副教授級主治醫師
教育部定助理教授
林口長庚醫院乳房醫學中心副主任
顯微重建加護病房主任
美國外科學院院士
美國紐約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 整形外科研究員(Jul 2015-Jun 2016, Mehrara Lab)
日本東京大學附設醫院(Tokyo University Hospital東大病院)參訪學者
日本福岡大學附設醫院 (Hiroshima University Hospital) 參訪學者
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附設醫院參訪學者
美國紐約大學附設醫院(NYU Langone Health) 參訪學者
美國芝加哥大學附設醫院 (UChicago Medicine) 參訪學者
美國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參訪學者
美國賓州大學附設醫院 (Penn Medicine) 參訪學者
台灣外科醫學會
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
台灣乳房醫學會
台灣顯微重建外科醫學會
美國整形外科醫學會
美國顯微重建整形外科醫學會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台灣24屆十大傑出女青年
2021魏福全院士傑出青年研究獎
多項國內外研究獎項
外文學術論文與教科書章節合計逾百篇
文字:夏金剛

大清鑲黃旗嫡系血統
這一世為文字佈施者
目前以故事行銷為業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