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12 月 心臟內科江碩儒醫師|我的教授是真正的醫龍,他救了明仁天皇
60號!
天哪,我總算熬到了…
明明掛下午1點的診,可是現在都傍晚5點40了。
走進診間,護理師請我稍坐,等前號病人看完先。
那是一位90歲的老爺爺,樣貌挺精神,醫師對他說,你的檢查報告都沒問題,很健康。
老爺爺喜形於色,接著他從背包裡,拿出幾本「榮光雙周刊」翻給醫師看:「這篇文章是我寫的,喏,這一篇也是,你看這邊,投稿者是我的名字。」
一個希望才華被看見的老翁,遇上一位樂於傾聽讚美的醫師。
多麼動人的畫面啊。
我相信,醫師為老爺爺平淡的一天創造出最閃亮的時光。
終於,換我坐到醫師跟前了,他對我說的第一句話竟然是:
「不好意思今天病人比較多,讓您等這麼久,辛苦了。」
心臟內科江碩儒醫師,是我第一次到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體系看病所遇上的第一位醫師。
他經常從早上9點看到晚上9點,不看診的日子,平均一個月要做三、四十例心導管手術。
我的心房撲動電燒手術也交給他,他清早8點多就來病房探視,當晚近10點,我在病房層緩緩散步時,發現他還坐在護理站內寫報告。
也許你不相信,二十多年前,江碩儒是以輕鬆工作為目標的醫師。
那時,他計畫走內科,然後選個不常值班、不太累的次專科就好。
後來,他發現看看診開開藥的日子,無法滿足喜歡挑戰的個性,走外科又已太遲,所以選了心臟內科。
沒想到,心臟內科跨入21世紀後,心導管技術進展驚人,安裝支架越來越普遍,電燒技術也突飛猛進,讓江碩儒完整經歷了從傳統邁向新科技的旅程。

早年,他在台北榮總學習心臟電生理學,電生理領域在北榮副院長陳適安教授(現任中榮院長)的領導下,團隊表現非常頂尖。
不過,在榮總、台大這類的醫學中心裡,分科很細,有人專做支架,有人專做電燒、有人專做心臟影像,有的醫師甚至只負責研究,偏偏江碩儒喜歡多變的工作。
「牛肉麵吃久了,也會想換一碗陽春麵吧?」
當他進入聯醫體系時更是體悟到,我不能再只看電生理、電燒了,我必須學習處理全方位的心臟問題。
我的老師是日劇醫龍的專業顧問
正好台北市衛生局大力支持聯醫送醫師出國進修的計畫,在因緣際會下,江碩儒成了第一批赴美培訓的醫師。
他先在美西的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研習心臟節律器,之後又到美東的哈佛大學麻州總醫院學習心臟超音波,他本想留在美國攻讀研究所,但時間太長,公費無法支持,於是在哈佛指導教授的牽線下,他去了東京順天堂大學醫院繼續鑽研心臟超音波,並在此取得博士學位。
他的指導教授「天野篤」,是日本家喻戶曉的名醫,還是日劇「醫龍」的專業顧問。
明仁天皇79歲時,心血管阻塞相當嚴重,一般心臟手術必須先麻醉,讓心臟停止跳動後,才能開始進行手術,風險極高。
即使東京大學醫學院是日本醫療殿堂,卻沒有一人敢執行這項手術。
「做得好是應該,做不好就得切腹謝罪了。」江碩儒開玩笑的說道。
最後,東大破例找來在非東大系統醫院看診,也不是名校畢業的天野篤執刀,他採用獨門技術,在不停跳動的心臟上,治療縫合只有3毫米粗的血管,結果手術順利完成,天野一戰成名,
「在國外那幾年,確實是我人生一大轉折點,你不只學技術,也見識到不同的治療問診態度、管理體制、文化。說真的,台灣心臟科不輸國外,但當全世界都在進步時,我們一定要跟國際接軌,從不同角度切入,會帶給我們不同的想法和思考。」

看人不是看病
聯醫屬於區域教學醫院,偏社區型醫院,江碩儒必須站在第一線,為形形色色的病人解決各類疑難雜症。
「醫生必須終生學習,才能提供病人最全面的治療。」江碩儒:「當某些醫學中心分科太細的時候,每個醫師只看到自己眼前的那一個點,卻看不到一個面,但人是整體的,他不會只有高血壓其他地方卻沒問題,而心律不整也可能有血管阻塞。」
江碩儒會從疾病和病痛去慢慢看見一個「人」。
「治療一個點,只能算醫師本分;治療一個人,才能稱為醫療專業。」江碩儒說:「他到底是三高?血糖?腎臟?還是心臟本身的問題。心臟是結構的問題?心律不整?還是血管阻塞?如果用藥物來治療,就要考慮對他有沒有其他副作用、過敏症,那如果要動心導管手術,那也要評估風險,病人適不適合:動手術的意願積極嗎?年紀適不適合?能不能承受風險?他的家人想法?他本身的意願和對人生的想法?」
現今的心導管技術結合了電腦斷層與電腦,和過去鋸開胸骨的開膛手術相比,微創手術相對風險低、恢復期短、併發症少,因此使得心臟內科出現外科化的趨勢,有的病吃藥改善也不大,江碩儒就會建議病人考慮用微創手術解決問題。
我個人做完心房撲動電燒手術後,也覺得難以置信,幾十年的宿疾在1小時內被解決,只留下原子筆尖大小的傷口,4小時後就能下床,第二天一早便可出院了,感覺比醫美手術還簡單。



內科部長的挑戰
年初(2021),江碩儒正式從心臟內科主任晉升為內科部主任,才上任不久就迎來疫情大爆發的考驗,至於他怎麼過關,那又是另一則精彩故事了…
從一個只想輕鬆度日的醫師,到一個看診、手術、行政業務忙不完的醫院內科部部長,江碩儒說:「人在某個年紀時,不見得能完全了解自己未來的方向,心臟領域我也是越學越有興趣,所以我常常告訴年輕學生,一個工作至少要做10年以上,才會了解精髓在哪邊;要做20年以上,才會有『心得』,才會真正知道自己在幹什麼?」
我相信口中不斷掛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術業有專攻」,而且十分注重團隊合作的江碩儒,會以他一貫的謙和、親切、耐心,為內科部打造出全新的氣象。

江碩儒醫師個人資歷

現任:陽明院區內科部主任
陽明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
長庚大學醫學系畢業
日本順天堂大學醫學博士
長庚紀念醫院林口分院內科住院醫師
臺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總醫師
臺北榮民總醫院心臟電生理學研究員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心臟節律器研究員
美國哈佛大學麻州總醫院心臟超音波研究員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一般內科主任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日本東京順天堂大學醫學院心臟超音波研究員
台北醫學大學及僑光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文字/攝影:夏金剛

大清鑲黃旗嫡系血統
這一世為文字佈施者
目前以故事行銷為業
|本文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