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病房、安寧護理師、癌症希望基金會

安寧病房能為病人做什麼|專訪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李佩怡

安寧病房護理師能為癌末病人及家屬做什麼?且聽聽在安寧病房工作12年,從馬偕醫院護理師一路做到督導,現任HOPE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李佩怡怎麼說…

與腫瘤科結下不解之緣

李佩怡白天念護專,晚上在市立仁愛醫院打工,院方派她去腫瘤科幫忙,那兒經常會出現撕心裂肺的場面,她有一位要好的同事說,不想再留在腫瘤科了,病人家屬只須經歷一次的家人離開,可是我們卻要不斷的承受病人死亡。

當李佩怡照顧的臨終病人往生時,她同樣會哀傷落淚,卻不懂得該怎麼道別或安慰家屬。

她想進修,堆疊自己的專業,因此在唸護專時,便設定未來一定要進入醫學中心工作。

畢業後,她如願考上台大、榮總、馬偕、長庚四大醫學中心,其中馬偕醫院看到她有3年的腫瘤科資歷,遂請她去跟當時的腫瘤科「蔡麗雲督導」面試。

「腫瘤科裡面有一般癌症病房跟安寧病房,妳想要到哪一個病房?」蔡麗雲問。

「怎麼又被排到腫瘤科?」李佩怡有種冥冥之中已注定的感覺,她進一步詢問安寧病房是什麼?於是,督導給了她許多觀念,簡單說,就是要照顧癌症末期的病人。

「如果能再往腫瘤科精進,應該是好的。」她一進去,就在安寧病房工作,這一待就是12年。

安寧病房、安寧護理師、癌症希望基金會

安寧照護能為病人做什麼

李佩怡很幸運,在馬偕醫院安寧病房的養成階段也曾受過臺灣安寧之母「趙可式」老師當時的臨床帶教,白天學習照顧技巧,譬如病人一直躺在床上但要如何讓病人躺的舒適?怎麼翻身擺位?怎麼放枕頭?那一塊叫「舒適照顧」,有別於在學校教育的基礎護理訓練。

不只學照顧技巧,更須同理病人的諸多感受。譬如替病人洗澡,要靠一台移位機將病人從床上搬運到洗澡機,老師會要求護理師穿著泳衣扮演病人,當時的佩怡透過親身體驗每個細節,才能深刻體會護理人員要如何協助病人才能感到舒適,哪個步驟會有羞澀感等等。「在過程中,我體會到人終有一天會失去對身體的控制,自尊全都得拋下,在那時候我獲得很多人生領悟與對自己的覺察。」李佩怡說。

推薦閱讀:深度認識台灣安寧之母趙可式

安寧護理師需具備的學術專業

安寧病房是為了幫末期病人減輕當下肉體和情緒的痛苦而存在,所以,減輕疼痛是一個很具體的指標,這是為什麼安寧護理師必須接受專業的安寧照護訓練,雖不同於像醫師的角色(醫囑還是得由醫師開立),但安寧護理師也精通每種癌症的治療和用藥,以卵巢癌為例,病人現在是第幾期?醫師目前開了哪些藥?安寧護理師必須針對既有藥物所導致的副作用,提出還有哪些藥物沒有用到或是處方可供調整等建議。

假設病人屬於神經性疼痛,醫師就不能只給嗎啡,「我們會和醫療團隊討論,你可能需要再加一些神經性輔助的疼痛用藥,當然也要看這位醫師信不信任妳,要不要採納妳的意見。」

所以,白天接受安寧的臨床床邊訓練,晚上小夜班時,還要努力看英文病歷、讀原文書,除了要懂癌症新知和新藥,還有學習很多安寧緩和照護的專業內容,要追上很辛苦,唯有非常用功,才能真正幫上病人。

安寧病房、安寧護理師、癌症希望基金會
第二屆亞太地區華語安寧療護高峰論壇2016北京峰會演講

安寧病房在「照護人床比」上,白天可能是一個護理師負責四個病人(普通病房是一人照顧八到十幾個),因為除了一般護理工作外,安寧護理師還要進行症狀控制的評估、和病人及家屬的溝通。當病人跟你講沒有希望了、問你死了之後會去哪裡、會不會有鬼來抓我…雖然這些問題可以轉給宗教、社工、心理師等相關團隊評估介入,但是安寧護理師因為與病人最親,所以永遠站在第一線,面對情緒的衝擊。「你自己有多少的能量,多少的專業,都會反映在你照顧病人的品質上。」

安寧護理師需具備的心理素質

有的病人臨終時,護理師會替祂們換上乾淨的衣服,甚至幫忙清潔和化妝,好讓家屬見最後一面時,感覺祂只是安詳的睡了。「有些護理師的家長會心疼自己的孩子,認為這是大體師的工作,但我們這麼做無非是為了幫助一個家庭,當病人看起來走得平安,家屬內心其實會獲得安慰。」李佩怡說:「所以,安寧病房本身,它照顧病人的品質的深度,其實展現了護理工作最本質的真善美,不是一般病房做得到的。」

安寧護理師需要對「人」投入大量的關注,不只覺察病人本身的需要,還要了解每一位家屬的狀態。許多時候甚至會觸動內心最深層的創傷,李佩怡曾赴印度孟買的奧修花園探索自己的內在創傷,學習更多認識自己、撫慰身心靈的各種技巧,把自己裝備好。「我覺得要具備願意覺察自己這些特質的人,才待得住安寧病房。」

在安寧病房12年,從護理師到督導,李佩怡可以把照顧病人的經驗轉譯在她的生命裡,變成一股力量,而這股力量又讓自己的生命意義得到支撐跟平衡。「你現在看到一個人,但他下一刻走掉了,所以人生到底要計劃什麼,你到底要汲汲營營於什麼?心中會出現很多的矛盾和衝突。而我覺得自己所有的付出,最終都是自己獲益,因此我並不會覺得安寧護理師是一份苦差事。」

安寧護理師永遠站在第一線

李佩怡提及在現在的臨床治療中,常會聽到一些醫護人員告訴病人說,不要害怕癌症第四期,因為現在一直都會有新藥可以治。她認為這是一個盲點,假設病人今天是第四期,沒錯,永遠都有藥,可是我要不要負擔那麼龐大的經濟成本去延命?還是選擇一個有品質的生活,然後結束生命?這類的議題應該平衡報導,而不是單方面告訴你我有多少藥,就像有些醫生很少告訴病人用藥之後會產生的副作用,或是當病人選擇用藥,結果卻得傾家蕩產,這反而衍生出另一種社會問題,「我覺得在我的安寧照護養成中學到最重要的,就是要很客觀的去看現在的治療目標是什麼?我現在遇到的議題會是什麼,怎麼去幫病人做一個最適合的決定?」

從早期安寧病房住院模式、安寧居家、安寧共同照護、輔導全台各院成立癌症資源中心,她無役不與,貢獻良多。

李佩怡|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

現在,李佩怡是HOPE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同時也正在攻讀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系醫護管理與衛生政策組的博士班,她謙虛地表示自己沒有很優秀,只是很認真努力的讓人生不白活。

這位在馬偕醫院工作20年而後受洗的基督徒說:「我常會自問有沒有把上帝給我的裝備,發揮到淋漓盡致,做好這一份職務。」

推薦閱讀

相關資源

撰文:夏金剛

夏金剛|壹顆好心

大清鑲黃旗嫡系血統

這一世為文字佈施者

目前以故事行銷為業

圖:李佩怡、andreas160578

No Comments

Sorry, the comment form is closed at this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