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 6 月 身心科醫師鄭致道|工作壓力讓我罹癌,我還要重返職場嗎?
癌症病人都期盼盡快找到斬草除根的治療方式。
可惜,這趟旅程少則數月,多則超過一年。
一般人罹癌時,都會先專注在身體疾病的醫治上,忽略了心理所受到的衝擊和影響,癌症便以慢火,煎熬著患者的心神。
輕者引發失眠、焦慮、憂鬱;重者,信心勇氣被消磨殆盡,失去求生意志,走上輕生的不歸路。
明明有機會治癒,患者卻選擇放棄,實在令人惋惜,由此可見,心理層面的照料跟癌症的治療可說是同等重要。
近三十年來,西方一再驗證腫瘤影響心理的程度深遠,台灣也在2009年,由方俊凱醫師創立了「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TPOS」。
心腫學會,宗旨在於專注癌症病人治療中的心理與社會層面的介入,輔導醫師及從事臨床照顧癌症病人之專業人員,如何處理病患及家人承受壓力的身心反應,以提升心理層面的照顧品質。
心腫的使命,非單獨一門醫科所能涵蓋,因此,參與成員包括了身心科醫師、腫瘤科醫師、社工師、護理師、個案管理師、心理諮商師、宗教人士等等。
13年來,學會藉由舉辦訓練課程,讓對心理腫瘤這片領域有興趣的專業人員,學習給予患者細膩體貼的支持。
「學會也不忘向下扎根,走進校園,我們認為在醫學生階段,就該培訓對病患心理層面的照顧以及情緒的支持,」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現任理事長,本身也是身心科醫師的鄭致道說:「我們發現,同理心、情緒支持,應該要越年輕培養越好。」

目前,台灣各大醫院並沒有心理腫瘤這一科別或診次,趁此機會,讓我走進鄭致道醫師的身心科診間,一窺癌症病患面對壓力的各種心理反應,希望對病人和照顧者有幫助。
確診罹癌
「身心科的病人,有不少是其他科轉介而來。譬如其他科醫師遇到某位病人一聽到罹癌就一直哭;或神色有如被宣判死刑,恍惚呆滯,根本對醫師說的話沒反應;也有病人會不停想起其它親友抗癌的慘況,那些恐怖的記憶會讓他舉棋不定,不知道該不該治療,有些人因此不斷取消他原本要進行的檢查或手術,一直拖著。」
鄭致道說:「當其他科醫師面對這些棘手的病人時,就會轉介過來給我們看一下。」
身心科會評估,他是否本來就有這樣的傾向?過去是否也有類似的情況發生?他過去在面對比較困難的情境時,是怎麼度過的?那些經驗能否幫他面對此刻遭逢的衝擊?
還是他需要一些藥物,幫他快速穩定下來?或需要其他人加入治療團隊,如果說需要社工師或者心理師長時間的去追蹤病人的家庭狀況,或轉介給心理師治療,也會從身心科門診再分流出去。
當然,也有的病人會自行來身心科,這類病人的情緒多半已累積到一個臨界點,有時比起那些被轉介過來的張力更大。
他們多數心存不滿、憤怒、自責,覺得自己為什麼會得了這個病?是不是之前診斷有些延誤,害他現在的病情比原本預想的更嚴重?也有的病人會怪罪自己人生中遭遇的各種苦難和壓力,譬如婆媳問題,大嘆命不好;或者是自己在事業上太拼,才導致他罹患癌症。
這些病人的內心都非常痛苦,懊惱自己怎麼會走到這一步?
這時候,鄭致道會先穩定病人,把他的負面情緒撥開,讓病人需要被處理的重要問題浮現,才能幫助他快速進到治療中。
「依據世界各國的標準,均建議在診斷出癌症之後一週內,就應當展開心理療程,所以我們不希望病人的情緒困擾或者社會支持,拖延太久才跟上。」
重返社會
若病人幸運治癒,本應高興的回歸人生正軌,可是,大病一場,也許他已經離職了半年、1年,面對即將復職的工作崗位,難免有壓力,甚至是壓力更大的一個情境。
他會想到自己正是因為操到無日無夜才生病,那現在還要重返這份工作嗎?值得嗎?還是應該提早退休?
這些都是很困難的生命抉擇。
人在生病的時候,注意力都只放在疾病本身,其他事情變得相對單純,生活的輕重緩急容易排序,一旦要重返社會與社區時,很多心態都需要做進一步調整與適應。
復發轉移
旅程再往後走,病人會開始擔心癌症的復發或轉移。
鄭致道說起了一位患者的遭遇:
「我早上剛看了一個病人,她本來已開完刀並做完放療,自覺乳癌已經得到控制,結果不到半年又復發了,那她的心情中就帶著很多的懊惱,為什麼當時沒有再加做化療?當時如果做了,也許就不會那麼快復發?
復發後,她又回去找原本的主治大夫,但對醫師的能力不免存疑,因為沒有在第一時間把她處理好,偏偏醫師看到她的狀況後,也只丟出一個不痛不癢『就是把它切除』的建議,導致她感到挫折又憤怒。
這些癌症復發啦,轉移啦,或者是病情出現變化的病人,也需要我們介入幫忙處理。」
心是最難醫的,但在這冰冷的醫療環境中,看見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默默在為第一線臨床人員,努力注入同理心,讓更多病患如沐春風,實在令人感佩。
我忍不住問鄭致道,您本就是一個同理心豐沛的人嗎?
「是有點基礎,但同理心、傾聽、支持這些特質,都可透過後天的專業訓練和培養,讓你可以跟病人站在同一陣線,從對方的角度來看事情,甚至是無條件的去看到病人背後的細微情緒,這些需要修煉與覺察,才能夠做得更好,因此,就我個人來講,也是不斷的在訓練自己。」
面對癌症病人,難免遇上病情惡化或往生的案例,這部分您又如何消化呢?
「站在助人的角度,若感到挫敗,那可能代表這位醫師在目標的設定上,出現了偏差。假設不管在任何狀況下,都要協助病人的話,那就沒有絕對的挫敗可言,因為醫師可以在疾病的各個階段,想辦法幫助病人,以維持他的生活品質。」
「如果醫師只把『治癒』當成唯一目標的話,抱持這樣的心態,往往很難跟任何階段的病人站在同一陣線上,若以『有沒有辦法治好』,來切割要服務的對象,那勢必有些病人,無法獲得醫師最好的照顧。」鄭致道說。
心腫學會走的方向,若以商業模式來比喻,屬於B2B路線,他們不直接服務病人端,而是培訓專業人員,希望全台受過訓練的會員或師資,越來越普及,提升醫療整體的溫度與人味,如此一來,不管是問診的藝術,同理心,或者是情緒支持等,都可以在第一時間讓手足無措的病人定下心。
鄭致道最後做了結語:「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人類的健康並不只是身體的健康,也要顧慮到心理甚至是靈性的層面,那著重心理腫瘤,其實就是對於健康的一個完整體現。」
《可直接提供癌症病人心理諮商的單位》
鄭致道醫師個人資歷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身心科 主任
國防大學心理及社會工作學系兼任副教授
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理事長
台灣精神醫學會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公衛博士
台灣大學 醫學士
延伸閱讀
文字:夏金剛

大清鑲黃旗嫡系血統
這一世為文字佈施者
目前以故事行銷為業
|本文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插圖:Tumisu
No Comments